工作后,我才知道這才叫“產品思維”
編輯導讀:職場工作中,你的時間安排、工作效率、決策制定等等都會受到思維模式的影響。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,很多以前堅持的觀點都會悄悄改變。本文作者從工作實踐出發,總結了自己一些認知的轉變,與你分享。
記得我剛找工作的時候,有個面試官問過我一個問題:
“你要如何構建和培養自己的產品思維”?
我依稀的記得,我當時的回答是:要從高密度的工作中,進行不斷地總結和思考,從而獲得分析需求的能力、用戶視角,甚至對市場的把控等等。
而現在回過頭來看,當初的回答很籠統。
像極了考試時的學生,遇到一道無法理解的題目,所以干脆把知道的知識點都往上套。
而現在,工作兩年后的我,想再試試,去回答這個問題。
首先,在回答問題之前,必須先定義問題。
01 什么是產品思維?
產品,是滿足人們真實需求的有形商品或無形服務。——摘自《騰訊產品18講》
思維,是人用頭腦進行邏輯推導的屬性、能力和過程——百度百科
整合起來的話,就是通過邏輯推導屬性、能力和過程后,獲得滿足人們真實需求的有形商品或無形服務的過程。
再結合產品經歷的工作特性,最終我理解產品思維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,并通過產品化方案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。
02 如何培養產品思維?
為了更好地通過有效的方法進行培養和鍛煉,接下來,我需要把定義進行更進一步的拆解。
產品思維包含兩層含義: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,以及用產品化方案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1. 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
其實就是在生活中,觀察現象,分析表象之后,發現核心需求的能力。
這里主要包括【觀察】和【分析】兩個小點。
(1)觀察
觀察要做到保持對需求的敏銳性,要鍛煉一雙發現需求的眼睛。
其實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,都是一名需求的發現者,因為我們的生活中,存在這大量待改善的事物。
所以說,如果在某個物品的使用過程中,讓你感到不舒服,這里就很可能就存在一個待優化或解決的需求。
(2)分析
在上學的時候,成績好的那些學生,應該都有很好的鍛煉這種能力。
因為他們經常看到比較難得題目,要思考出題人要考的知識點,甚至思考出題的目的是什么。
而通過別人的所處的場景,身份,和表達的內容,通過邏輯推演的方式,找到出這個人的真實訴求,就是分析能力。
之前,我們產品組之前來過一位上海交大碩士畢業的輪崗生。
在他身上,我就發現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。
我見過他最神操作的操作是,他通過完成領導提出的“偽”需求,成功預判出開年產品業務方向的調整趨勢。
我之前請教過他是如何培養出來的。
他說他其實在大二玩狼人殺的時候,就發現了自己的這種能力。
而且他剛開始會有意識地去揣摩,而后就能夠通過每個人說話的內容,習慣性去反推他為什么有這樣的表達,并以此猜出這個人所處的場景和顧慮的問題。
而后,他又在讀研過程中,持續鍛煉自己觀察和揣測問題的能力,以此來強化自己的這種思維方式。
經過多年的鍛煉,他現在就基本上能夠在這個人表達內容和狀態中,揣摩出他的核心訴求。
但如果,我們在求學過程中沒有得到比較好的鍛煉,我們也不用灰心,因為在工作當中,我們也有較好的方式讓自己得到培養。
但前提是,你得有意識。
(3)方法論
我這里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,給大家分享一個方法:不斷的體驗產品,去提升自己的產品感,獲得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。
在我入職的第一家公司,老大給我們新產品下達的任務是:前三個月,除開去各個部門輪崗的日子,其余的時間,要體驗各式各類的產品。
從四個角度去思考體驗的產品給用戶帶來的價值,分別是:
- 用戶:產品的核心功能針對什么樣的目標人群
- 需求:產品的核心功能是為了解決目標人群的什么問題
- 場景:核心用戶是在什么場景下會使用這種產品
- 改進方向:產品是否能切實解決用戶問題,是否存在更好更優的解決方案
最后輸出體驗分析報告。
當時還有人抱怨這個方式很蠢,但當我們體驗到30多個的時候,我們感覺到自己在產品認知上的變化了。并最終,我輸出了200多款的產品體驗報告。
而之后,我每看到一款產品,只要我從這個四個角度去分析和拆解它,都能把產品的幾個核心要點系統的梳理出來
除了通過上述方法來訓練我們自己之外,在日常的產品工作中,也有很多方法論去培養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”
但還是那個前提,我們得有意識,并且要養成復盤的習慣。
就比如我前面說到的,從用戶角度去分析問題,就可以通過用戶調研和訪談的方式,去得到用戶的核心需求。
2. 用產品化方案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
其實生活中,不是專門從事產品崗的人,也可能具備“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”,但具備此能力并不意味著,你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產品人,更不意味就具備了產品思維。
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都誤解了“人人都是產品經理”。
因為即使學會了觀察和分析,如果缺少產品化的方案,還是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。
這里的“產品化方案”,并不是非得要開發一個APP或小程序,因為產品的本質還是商品或服務,而APP和小程序只是承載商品或服務的載體。
只要方案本身能夠解決問題,提供服務的話,就不必拘泥于產品的形式。
所以我們更應該專注于“根源”,而且因為我們在實際的應用場景中,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是一類用戶,單一場景的問題。
這里拿“在家吃外賣”來舉例:
我們吃外賣的核心需求是“吃”,場景是在家吃。
而“吃”這個需求拆下來可分為吃的種類,吃的口味,吃的安全,吃的便宜等等。
因為,你大概率不會愿意天天吃燒烤,所以你很可能今天想吃燒烤,明天想吃湯粉,后天又想吃漢堡了。
同時,即使只吃燒烤,也要盡可能挑選好吃的燒烤店家,并在挑選過程中你還會關注到價格和菜品是否安全
所以遇到變化的需求,平臺也需要給你提供更多的店家。
其次,店家也不太愿意整個店都圍著你一個人轉,所以,我們也需要給店家提供更多的客戶,讓他們也能夠賺到足夠的錢。
然后,為了保證“在家”,我們需要提供給客戶送餐的外賣員,讓他們也能夠賺到錢,
最后,甚至搭建這個體系的第三方,也需要賺錢來維持平臺的運營。
所以,在如何能吃上外賣這個場景中,我們就已經涵蓋了食客、店家、外賣員和第三方團隊這四類用戶了。
于此同時,平臺需要通過建立規則來達到監管的目的。
既能保證食客能夠按時吃到價格合理的外賣,也能保證店家、外賣員和第三方,都能在用戶支付之后成功收到錢。
以此保證這個解決問題的方案體系,能夠持續地運作下去。
所以說,當問題從“根源”出發時,往往就意味著這個問題會影響到多類用戶,多個場景,并牽引出一系列其他問題,無法從一個點就解決某一類用戶問題。
因此,我們才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,構建一套從多角度的組合方案,并在線性的時間周期內,通過調研和數據分析等方式,不斷地優化這套方案。
3. 方法論
那用產品化方案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能力,需要如何鍛煉呢?
我的方法是:構建輸入—>輸出—>復盤的成長飛輪。
輸入是學習的過程。學習的渠道有很多,我主要是可以閱讀、線上課程學習、內部工作交流等方式來提升自己。
閱讀和課程主要是針對自己在認知上的不足,而內部工作交流主要是獲得更高級的思維模型。
輸出是驗證的過程。驗證需要通過負責的場景來證明自己的是否有得到成長。
沒有人可以在家里,通過自己的冥思苦想,就解決市場上出現的復雜問題,而只有在工作中,才能給你提供面對復雜問題的場景。
每個產品人都是如此,先從小需求,單一用戶的單一場景開始,通過工作中的持續地溝通、思考和深化解決問題,最終做到用產品化方案,解決多用戶多場景問題的能力。
處理復雜場景的密度越高,成長的速度也會越快。
復盤是轉化的過程。這是最容易被忽略卻又是最重要的一點。
很多人有保持學習和輸出,但卻提升很慢。
根本原因可能是在于缺少復盤總結沉淀,因此沒有將自己的工作成果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。
說實話,在這一點是我20年年終總結的時候才發現的。
我之前缺少總結,沒有沉淀出工作方法,這也就導致我之前做的每一件事,好像都跟剛入行的產品一樣,束手束腳的。
但去年年初,我開始強迫自己復盤,每周復盤。
從工作和生活的角度全面復盤,和過去的自己對話,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嘗試改正。
而且嘗試每周的復盤之后,最直觀的感受是,大家都說我比去年靠譜多了~
03 寫在最后
產品思維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,并通過產品化方案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。
這種思維方式包括兩層: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和用產品化方案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能力
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,需要我們在生活中留心觀察,發現痛點,并分析行業中的產品,嘗試分析市面上的產品是如何從用戶、需求、場景和如何改進去解決問題的。
只要遵循刻意練習的方法,就可以快速鍛煉和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要鍛煉用產品化方案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需要我們保持學習和高密度工作的同時,持續對已完成的工作進行復盤,從復盤的過程中思考和沉淀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,從而達到系統產品方案的能力。
本文由 @豆奶?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,未經作者許可,禁止轉載。
題圖來自Unsplash,基于CC0協議。
我也喜歡預測,預判。雖然我是搞程序開發,預測產品下一步搞啥
寫的特別好。生活工作鍛煉產品思維,最后也需要落實到產品本身的解決方案
謝謝認可~
現在的中國產品,用幾年就廢了。 就拿家電為例。以前的用個十年二十年,產品依舊質量保證。
個人認為那是爸媽那代人勤儉持家的觀念,修電器的多、家庭收入不高,這幾個因素共同影響,而最終給我們造成了現在產品質量不好的誤解。
現在的人生活水平高了,修修補補的生活方式可能會帶來更多的成本,而且現在修家用電器的店也少了很多,所以,一旦電器出現了問題,又過了保修期的話,大家還是傾向于直接換一臺更節能,功能更強大的產品。
感覺買的電子產品,放那不用,過幾年都能報廢的錯覺
這是市場決定的,質量太好就會導致復購率變低,就會導致企業產品無人問津。這就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
企業是需要商品流通來賺取利潤的,所以一款產品賣的好不好和他的質量好壞不存在充要條件。所以就有了營銷。
口碑就是營銷的一個突出點,讓原來喜歡的人更依賴,從而復購本品廠家的其他產品,讓不熟悉的人了解,從而購買本產品。這樣才能玩轉。
就像諾基亞,沒有蘋果安卓之前,諾基亞的質量可以用幾年,有了蘋果之后,手機突然來了快速迭代。
淘汰才是市場的進化本質。
互聯網不要35歲以上的打工人。
淘汰是市場進化的本質,你說的。我覺得更新沒問題,